是以,方才王绾发言之时他并未反驳,但韩非一开口,他便端起笑脸道, “右丞相此言差矣,下官以为这农耕一事与攻赵一事,万不可相提并论呐!攻赵之事归结底,乃是楚人博弈之举,纵便宗室大臣有些顾虑,亦非全然无成功之机,而楚国若能夺到富庶赵地,宗室之封地便能随之增加,大臣之俸禄亦有望增多,故而,他们并不会烈反对此事...” “但眼下这更改农耕行距却不同,常言道,‘若要果子大,不可叶打架’,庄稼间距过密必然引发粮食减产,粮食减产必然引发饥荒,饥荒之下各地必起子,此事于宗室大臣而言,却是半分好处亦不曾有的,若楚王要颁布此诏令,他们定会烈反对,而他们只需劝服屈景昭三族族长,便可轻而易举打消楚王这不合农桑之念头...” 端坐殿上的嬴政,闻言心头飞快闪过一抹晦,他一时有些分不清,冯去疾究竟是果真这般想的,还是故意在与韩非唱反调? 若是前者,他会失望,神画中的自己竟会委任如此愚钝之人担任大秦右丞相? 若是后者,他亦会失望,神画中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冯去疾,竟会因韩非的到来而隐有拉帮结派的苗头。 韩非入朝为相尚不足半年,数十年与朝臣无甚往来的冯去疾,便开始私下与王绾频频走动,甚至还开始暗中手御史署衙人手一事,让他这君王不得不心生警惕... 思及此,面上含着淡淡笑意的君王,曜石般深幽的凤目之中倏地划过一丝凌厉——寡人的朝堂,大秦的官位,还要任凭臣子做主不成? 君王虽秉承先君之志,一直善待冯氏一族,亦给了朝臣足够的宽容,但这并不意味着,他可以容忍臣子踏过自己的底线。 这条底线,叫君臣之别。 嬴政并非气量险隘之人,反之,在韩非制定新法的过程中,提出要设置一处专门复核君王诏书之职—— 若对方认为君王之诏不合秦律或有损秦国利益,便有封驳之权; 为避免担任此职位之人权力盖过君王,这驳回请求将由群臣再次集体审核,确有违秦法秦利方会正式驳回,而复核之人若胡封驳,亦将受秦法处罚... 此事堪称旷古未见,实乃大逆不道之言,大有制君权嫌疑,嬴政却是欣然应允的,因为,他知晓这建议虽为君王权力上了一道锁,但眼光长远的韩非所考虑的,并无半分个人得失,而是秦国基业牢固与否。 没有人比秦王嬴政想得更透彻,无论是神画中下场悲惨的秦国,还是五百年间灭亡的大大小小诸侯国,它们如出一辙的命运,皆源于同一个隐患:在昏君当政之时,至高无上的君王权威,赋予了他们肆无忌惮将权力下放给佞贼子的底气,胆敢直言劝谏者,来的便是身死族灭之下场! 是以,韩非的建议虽然听起来大逆不道,但配合即将出台的细致新秦律来看,此法于明君而言,对君权并无半分妨碍,因为明君并不会胡下诏,但对昏君而言,总能有几分约束之力。 嬴政是极讲道理的君王,只要对方所言所行一心为秦国考虑,无论他子如何、态度如何、提出的建议有多荒谬,他皆不会怪罪对方。 但大臣行事若是越过界限呢? 李斯悄悄瞥了一眼君王的面,不由垂眸若有所思起来。 而韩非则转头诧异看向冯去疾,反问道,“冯御史,楚国宗族势力之强,封地动辄绵延数千里,楚王纵便下令改官田耕种之垄距,亦无损他们分毫利益...” 冯去疾笑眯眯道,“右丞相啊,可若官田减产引发楚国内,却是定会损害宗室利益的,是以,他们必会竭力阻止此事。” 李斯忽然笑了,出列朝冯去疾拱手道,“冯御史有所不知,多年来,楚国宗室各族相互倾轧,并非如外界所想的铁板一块,若更改田垄间距一事乃是楚王所提,宗室们自会设法劝阻楚王...但自若敖氏败落后,便由屈景昭三族共同占据楚国朝堂高官之位,若此计是其中一族主动献与楚王的,旁的两族定会借机除去对手,三士分三桃,岂有两士分三桃快活?” 冯去疾闻言不由心头一颤,自己近因韩非入朝一事神不归属,竟...偏偏算漏了这一茬! 韩非颔首附和道,“正是此理,再者,楚国若要借农耕一事设局,秦国轻而易举便可识破,诚如竹篮打水耳,楚王此诏必为真!” 王绾暗叹一声,面上却恭敬拱手道,“王上,臣附议!还请王上趁此良机,早筹备攻楚一事啊。” 冯去疾急忙补充道,“王上,臣以为我秦国可在五月前攻楚!若再晚些时,楚国官田庄稼长势已定,纵便拔除多余稼苗亦于事无补,不如早些攻下楚国...” 李斯思忖一番后,却反对道,“王上,臣以为,楚王胡作非为一事固然为真,但眼下北边燕齐未灭,而楚国饥荒亦并未发生,若秦国眼下若贸然出兵伐楚,燕齐反倒能寻得理由,以秦国伐楚不义之名,占据道义高地公然从背后偷袭...而我秦国各处煤场工坊生意兴旺,皆少不得人手,加之国中又将整修各处道路,若陷入三国夹击之局面,于秦国大不利!此事还需静待时机!” 韩非暗暗赞了一声“通古兄真乃明眼人也”,附和道,“王上,臣亦赞同李廷尉之言,秦国纵便要攻打楚国,亦绝不能同时与三国战而自损,宜伺机逐个击破...”BGMbuilDiNg.COm |